遂宁高新区
9月24日清晨,张宗良早早坐进了企业直播间,一套白衬衫搭配黑西裤,加上由直播助理举着的“七天无理由正装试吃”的牌子,精神抖擞地欢迎直播间“路过”的观众。在他面前,摆放的是数十桶色泽金黄、香气扑鼻的黄菜籽油,作为四川辛农民粮油有限公司电商部经理,他的主要任务是尽全力将它们送上五湖四海的餐桌。
起初这个任务十分艰巨,2023年企业电商版块产值只有100余万元,但今年通过“直播带货”模式,目前电商版块销售额已突破5000万元,预计总业绩将达8000万元。短短一年时间,80倍的增长速度背后有什么秘诀?作为一家传统粮油企业,四川辛农民又经历了怎样的“阵痛”与“蜕变”?
“资金+电商”助力
从“销售难”到年产值15亿元
时间倒回到今年4月,春光明媚,蜂鸣蝶涌,上千亩油菜花田正盎然盛开,它们结出的菜籽将进入四川辛农民的智能化工厂,开启一场脱胎换骨的“旅程”。
“我们目前使用的是和重庆农科院合作研发的‘辛黄1号’黄菜籽杂交品种,作为全省唯一的黄油菜籽产区,遂宁黄菜籽油具有抗旱力强、外观黄亮的特点,同时采用小榨炒烤工艺物理压榨,对植物纤维进行过滤后独具风味。”四川辛农民粮油有限公司董事长吕长华步入生产车间,捧起一把颗粒饱满的黄菜籽进行展示,他透露,菜籽的品种是出好油的关键,这个品种的菜籽既适合本土种植,同时也兼顾了产量和出油率。目前,企业日新榨菜籽油100余吨,出油量30余吨,总生产的各类包装油可达150余吨,日产值可达150万左右。
而在2022年至2023年间,由于受疫情和经济大环境因素影响,企业经历了一场“销售寒冬”。价廉物美的菜籽油苦于销售渠道,“看着干着急”,吕长华说,那段时间想起来就发愁。好在相关单位都把粮食这件大事“放在心头”,今年3月28日,遂宁兴业国丰粮油公司与四川辛农民粮油公司签署合约,为辛农民注入3000万元流动资金,公司生产由此得到了全面恢复。
“满血复活”的企业,如何打开销路成了新问题。几经思索,吕长华将目光转向了电商新零售的赛道:“你有没有听说过义乌模式?那边的人会在商铺门口直播,视流量随时换地点,虽然直播间人流量只有10余人,但已经相当于实体旺铺了。”说干就干,企业精心搭起直播间,开始了“试水”。
起初,直播效果并不理想。“辛农民这个品牌在川渝市场很有名气,但是放到全国来说,竞争压力还是很大。”吕长华透露,刚开始的几个月,企业自主播的订单量只有几千单,考虑到传统销售渠道成本过大,企业也不断向外“取经”,网红达人和电商平台便联手进入了大众视野:一方有媒体影响力,一方有优质货源,两者一拍即合。“遂宁传媒集团的助企直播,就帮我们实现了近1000万元的销售额。”打开销售思路后,电商新零售版块急速“蹿红”,目前销售额已突破5000万元,总业绩预计将达到8000万元左右。
“今年以来,我们已完成总销售任务6.5亿元,在去年同期基础上增长100%,员工也由45人增长到85人,预计今年总销售产值将达到15亿元,能够稳步走到全省行业前三。”吕长华说。
逆风翻盘
智能化技术提供强支撑
塑料瓶随着流水线运输传送,机械臂下阀门拧开,金黄色的菜籽油随即注入瓶中,自动贴标包装安上瓶盖……在四川辛农民压榨车间,除去两名头戴蓝色安全帽的质检人员,整个车间实现了80%以上的智能化生产。
“这是我们浓香菜籽油生产的核心所在,我们率先在全国同行业中采用了智能化生产,实现了一键式管理,利用低氧储存、微波震动、智能压榨、离心脱杂、浓香精炼等五大核心技术,使菜籽最快5小时变成合格的菜籽油。”四川辛农民粮油有限公司总经理吕长兵介绍,企业长期与西华大学、重庆农科院合作,研究制油技术以及功能型菜籽油研发,为生产提供强大的科技保障。
“我们采用低氧储存技术,在密闭智能仓里用氮气代替氧气,随时保持新鲜度,同时实现来源追溯。压榨版块智能仓自动提供原料,实现了浓香菜籽油的标准化(130度,每分钟6公斤)生产。”吕长兵介绍,利用大数据采集,企业实现了对原料、能耗、生产过程的全流程监管,严格控制了烟雾、粉尘等排放,与此同时,企业还投资了1000多万元,成立了辛农民智能化工厂研发中心,可检测包括油酸组成、苯并芘、重金属、塑化剂、溶剂残留等21项理化指标,确保全面实现绿色生产。
与此同时,企业的技术升级也惠及了种植农户。吕长兵算过一笔账:农户单户种植菜籽收成大概在250斤左右,市面上售价约3块钱一斤,预计收入750元。而种植农户在与四川辛农民签订订单保价回收合同后,种子亩产能够达到300斤左右,企业则以高于市场价200块钱以上一吨的价格来收购,农户亩产菜籽产值能够达到1000元以上,人均实现一亩地增收200至300元。
“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增加研发投入,在智能化码垛和产品研发方面投入预计1000万元左右的资金,确保在四季度完成对灌装型设备和生产线的智能化升级,力争实现今年投产、今年见效。”吕长兵信心满满地说。